经常情绪良好的人,必定也是一个好人缘、幸福、有成就的人。如果放纵或喂养坏情绪,最后的结果是伤己、伤人、伤心、伤身。但人的情绪波动像迷一样,难以预测,更难破解。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最有效的22个情绪管理定律》的作者奇普·康利,一位风光无限的顶级企业家,曾堕入消极情绪的黑暗世界,数年间无法自拔,甚至到了死亡的边缘。直到他发现了情绪方程——在这些方程的帮助下,他理顺纠结、重启人生。
有了这些方程,人们可以用加、减、乘、除来运算经常找不到头绪的情绪波动。比如,当陷入焦虑之中,就去看看是否因为面临的不确定性在增加,且事情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如果有了猜忌心,那么就反思一下,是自己的自尊太强,还是感觉到了不被信任。情绪是细腻的,常常像丝线一样缠绕,时时对照情绪方程,就可以拎起主线,破解情绪困境,自己掌控自己的情绪。
绝望 = 苦难 — 意义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在回忆录《追寻生命的意义》中,记录了在集中营中他依靠情绪方程活下去的经历。弗兰克尔写道:“对未来失去信念的囚犯注定会死。”他说,曾经有一个囚友积极地面对苦难时,他梦想着集中营会在1944年3月30日被解放。但是随着那一天的接近,毫无解放他们的军队到来的征兆,他变得越来越沮丧。3月30日那天他放弃了希望,第二天他就死了,因为他生存的意志破灭了。集中营的环境固然恶劣,但是个人身心健康状态以及他们面对外部环境时内心的反应决定了他们的生死。
弗兰克尔认为一个人活着“主要是为了实现意义,而不仅仅是为了对欲望和本能的满足”。所以对于囚犯们而言,找寻意义就意味着他们可以试着将这段凄惨的经历视为改变人生的催化剂,或想象他们是由于一些神圣的意义而被囚禁的。弗兰克尔在被释放后,他用余生来帮助人们理解到,即使是在最痛苦的时期,探寻意义也能驱散绝望。
苦难 = 痛苦 × 抗拒
痛苦是客观的和肉体上的,而“苦难是对发生的事情的心理抗拒。事情可以造成身体上的痛苦,但是事情本身并不能造成苦难。抗拒才会形成苦难。当你有心理抗拒时,压力就产生了”。
环境并不是我们不幸福的主要原因,我们对环境的反应才是。我们是抗拒还是接受?这是人生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而且也不容易回答。
关键是不要聚集在苦难上,佛陀教导有“四圣谛”,第一条就是苦难无处不在。苦难是我们生命中的常客。一旦你停止专注于固有的苦难,反而将注意力集中于减轻痛苦和找寻苦难经历中的意义,你就可以与苦难共存。
失望 = 期望 — 现实
20世纪90年代中期,心理学家在美国人和德国人中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类发生情绪频率和强度的调查。其中,失望是调查反馈中遥遥领先、强度最高的情绪。就频率来说,失望紧跟在焦虑和愤怒后面位列第三。也有研究显示,到了中年时期,如果我们在现实中所得到的不及我们所期望得到的,失望的情绪是最容易出现。
美国总统林肯曾经写道:“我对于失望太习以为常了,所以不会懊恼。”换句话说,就是他对生活有着现实的理解。尽管有大大小小各种悲剧和失望,他还是继续前进。英国诗人亚历山大·波普也曾写过:“无所期望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永远不会失望。”
波普的这段话很容易被误解为当事情出错时为逃避而找的借口。然而林肯是个极好的例子,他学会放低自己的期望,但又继续去追求自己的抱负、梦想和目标。
遗憾 = 失望 + 责任感
弗罗斯特的诗作《未选择的路》中描述了充满岔路的人生,并且以这样的一节作为结束语: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一片森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却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人都会有感到遗憾的时刻,这种感觉可能会很尖锐,可能会苦乐参半,也可能会像一团乌云一样在你脑海里久久不能散去。
失望与遗憾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你的责任感。无论如何,如果某种遗憾一直在吞噬你并且让你觉得不对劲,找一位了解内情,跟你一同担责的朋友或同事倾诉一下,寻求一个更加客观的观点,弄清楚你是否过度重视方程里责任感这一部分。
猜忌 = 不信任 ÷ 自尊
猜忌是大多数人都熟悉的一种复杂的情绪,是导致婚姻破裂的首要原因,然而比起其他众所周知的情绪,对它起源和现状的深入研究却很少。
猜忌的一部分诡计是伪装成爱。辨识忠贞爱情和强迫性猜忌,让很多诗人回味到深更半夜。英国心理学家哈夫洛克·埃利斯强调了这种情绪的矛盾之处:“猜忌就是那个打着救爱之名,把爱杀掉的恶龙。”
研究证实了一个奇怪的悖论: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伴侣表现出一点点的猜忌。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纪德写道:“被爱微不足道,偏爱才是我所想要的。”
猜忌是一种可预期实现的情绪,有些不自信的人会试着想象最坏的情况来预防损失。人们倾向于想象最坏的情况来舒缓受到的打击,以防万一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对一个自尊心不强的人来说,想象伴侣被人诱惑也许是他应付预期的失望的一种方法。
猜忌的另一个关键可变因素就是你对于与你伴侣关系的信心。你们相配吗,或者你感觉是在和茱莉亚·罗伯茨或者乔治·克鲁尼这样有无数其他浪漫选择对象的人约会吗?对约会对象的选择,不管这个人是比你好还是不如你,都会影响你对这段感情稳定性的感受。如果感觉和对方很相配,你会对维持长久关系更有信心。
焦虑 = 不确定性 × 无力感
我们倾向于高估一个察觉到的危险,而低估我们处理将来事情的能力。焦虑是预期性的。我们对未知事物的畏惧和我们觉得无法控制加剧了焦虑感。我们想象着我们会失业、无家可归,我们的孩子不安全,或者是听众会对我们感到厌烦。
这个方程存在两个变量:你不知道的(不确定性)和你不能控制的(无力感)。通常二者是相互影响的:你感觉越不确定,你就会感觉越无力。如果你能改变其中一个变量,减小到接近零,你就可以明显降低你的焦虑。
事实上,你可能会逆来顺受,这样比较不会感到焦虑。同样,感觉不确定却充满力量,你觉得对任何迎面而来的事情都能应对,你的心里就会舒适,那也意味着你的焦虑消除了。
使命 = 快乐 ÷ 痛苦
“使命”这个词可能让人望而生畏,因为很多人会把肩负使命与被挑选出来进行某种神圣的事业联系在一起。但为了追寻你的使命,你不必成为一位圣人。
朱莉娅·蔡尔德在“二战”时期是一名政府间谍,负责给前线特工传递情报。直到36岁时她才进了厨艺学校,当时她丈夫向她介绍了他们所居住的巴黎的精致烹饪。蔡尔德描述她得到烹饪的启示是,当她的味蕾醒来时就犹如“灵魂和精神向我敞开了”。她开始在巴黎教美国主妇做菜,然后到50多岁时又开始向全世界传播她的烹饪艺术。
心理学家奇克森特米哈伊发现,当人们在周末的某段时间里没有投入工作时,他们更容易感到头痛、背痛等身体上的不适。工作可以是一剂麻醉药,让我们感觉不到疼痛。你越是生活在使命中,就越是会留在让你离开小痛的快乐中。你越是生活在使命中,快乐就越能主宰痛苦。
工作狂 = 你在逃避什么? ÷ 你为何而活?
约翰·亚当斯是美国第一任副总统、第二任总统,以及第一个继承父业当选总统的约翰·昆西·亚当斯的父亲,他的妻子阿比盖尔·亚当斯写到他时说:“回想起来,当他还没有掌握国家大权时我就爱上了他。而在回忆的悲痛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距离的转移,我多么希望他从未改变。谁能还我的时间?谁会补偿我那些无法召回的岁月?为了一个显达的丈夫,我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
正如其他成瘾症,工作狂可以产生一种灵魂出窍的体验或是意识的转变。研究表明,沉迷于工作的人的巅峰表现是忘乎所以的状态,伴随着肾上腺素激增等与吸食毒品后相似的症状,因此工作狂实际上也可以看成药物滥用。
简单来说,各种成瘾都和我们在逃避什么相关。通常我们会沉醉于那些能够改善我们心情的事物(包括工作),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迫切需要逃脱那些正在吞噬着我们的坏情绪或恐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