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的阳光是宁静淡雅的,没有那种喧闹气息,让人感到心平气和、心旷神怡,太阳慢慢地通过云霞,露出了早已胀得通红的脸庞,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张望着大地。“青烛”生态环保支教队感受着这种意境开始了一天的支教日常。
爱国,宛如在胸前燃烧一把火,犹如是一盞永不熄灭的灯。只有不断地浇油,这火才会越来越旺,这盞灯才会永不熄灭。毛泽东曾说过一个人做一件事其实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得做好事。爱国也是如此,不能只是一时。为了加深同学们的爱国情怀。支教队的队员罗晟堃给同学们讲述《鸡毛信的故事》《放牛娃王小二》《小萝卜头》等红色故事,希望同学们通过这些红色故事了解革命先辈的光荣伟绩珍惜现在这幸福安逸的生活,学习先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祖国利益永远大于个人利益,把祖国放在第一位。

之后,支教队的队员宁靖萱给同学们教授怎样编织中国结,中国结是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汉族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它原本是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后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课上同学们勇于尝试不怕失败,最终一个个漂亮的中国结做成了。看到同学们的小手编织出一个个红艳漂亮的中国结很欣慰。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所留下的艺术正在一点点消失。同学们掌握了中国结的编织就说明这一文化瑰宝不会消失,它将慢慢传承下去。

中午,队员们走访当地的服装工厂了解到该产业园位于柞水县小岭镇常湾村黄金移民搬迁安置小区,由柞水县“筑巢引鳯”通过"苏陕"扶贫协作渠道引进入驻的陕西首个外贸服饰项目,出口主要集中在法国与意大利,也是2018年省级"苏陕"扶贫协作重点扶持项目。总投资1.2亿元,其中"苏陕"协作资金600万元,是一个集服饰加工、辅料配套、外贸出口为一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区。地处移民搬迁点,交通十分便利,带动移民小区及周边98名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为当地经济做出巨大更新。"苏陕"协作项目像久旱的及时雨,让朴实的柞水人民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用拼搏的汗水在沿途种下了一株株茂盛且挺拔的“大树”。

下午时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专业王一安同学特别为孩子们带来一节,生动有趣的心理课。在农村,尤其是留守儿童较多的地方,孩子们的心理问题,格外突出。但因为种种原因,心里健康问题,始终没有被重视起来。支教队员们便抓住了这方面的漏洞,特别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开设了一课主题为“期望者效应理论 ”的心理讲座,希望孩子们能通过这门讲座改善心理问题,少一些烦恼,拥有一个快乐童年!

与此同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赴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乡村振兴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在金米村展开调研,通过走访当地居民发放问卷调查,了解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境况,为我队在金米村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放学之前,支教队的队员们组织大家创办以环保为主题的黑板报,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讨论,规划自己的环保小妙招,此次黑板报旨在让孩子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

傍晚,“青烛”生态环保支教队第三次实践会缓缓展开,会上大家总结了这几天的劳动成果。指导老师祝红艳指出此次三下乡活动必须落实到实处不能做面子工程,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队伍里如果有这种队员的存在那么就请马上离开,队伍不需要这样的害群之马。马晶照老师总结到此次三下乡活动会遇到很多挫折、幸福,大家要在活动中学会开心的成长,走的更远飞得更高,愿大家都不虚此行,每个人都有收获。

结束一天忙碌的生活,“青烛”生态环保支教队的成员们枕着星河入梦,相信明天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
(图文:“青烛”生态环保支教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