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关于职场的问题火了:
“如果有5杯水却来了6个领导,你该怎么办?”
这原本是一个面试题目,在现场问出来的时候,不少名校毕业生一时语塞。
但在网络轻松的氛围里,所有人都畅所欲言,将这个话题一度顶上了热搜。

在这些回答里,各种有趣的想法应有尽有:

不过,除了这些调侃性质的答案,许多回答都有各自的职场思维相对应。
作家柯维曾说:“个人成绩往往是思维习惯的产物。”
可以说,每个答案背后的思维,决定了每个人职场未来的路。
1、每杯都摆在两个领导中间
把你的问题变成他们的问题
这条是点赞数最多的答案,但大多数网友点赞只是因为它让人忍俊不禁的段子属性。

很显然,在成熟的职场人看来,这个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看似很机智,但本质是把问题抛给了领导,而这几乎是职场的最大忌。
有些问题,不管你觉得多棘手,但只要你尝试去解决,那在领导看来就都不是事;
但同样有些事情,不管你觉得多微不足道,只要放到领导面前,那就是大问题。
《奇葩说》里席瑞曾说:
“当我们无限把责任推给对方的同时,我们也无可避免地把力量让给了对方。”
5杯水摆在6位领导面前,看似是小事,但折射的是一个人对问题和责任的逃避。
职场人的价值,本质体现在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你能承担责任,哪怕是用最笨拙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个时候,问题也可能成为你脱颖而出的机会。
2、赶紧再去装一杯

不少人在这个答案下留言:这才是标准答案。
看似平平无奇,但细想一下,桌上有5杯水,来了6个领导,那最直接的解决方案不就是再去倒一杯吗?
这应该是每个人都可以想到的回答。
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当面试官提出这个问题时,求职的应届毕业生会集体语塞?
究其原因,是每个人都有顾虑:我如果跑去倒水,领导就知道我少打了一杯水,会觉得我办事不仔细。
但领导真的会想那么多吗?
项目那么多,任务那么重,领导只关心他交待下去的活有没有按进度开展,哪有那么多心思去分析多打一杯水,少打一杯水。
曾看过契诃夫的一篇小说《一个小公务员之死》。
故事里的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在看歌剧时,不小心打了个喷嚏,正好喷在前排一位将军的头上。
这下可不得了,各种可怕的想法一时间全部涌入切尔维亚科夫的脑海。
他是不是因此怀恨在心了?
他会不会认识我领导?
我会不会丢饭碗?
忧心忡忡的他赶紧向将军道歉,将军都说“没关系”了,他还是不踏实,觉得将军回答得很淡然,是不是还在生气,是不是话里有话。
他就这样一连道了几次歉,终于让将军不耐烦了,冲他喊道:“坐下,我要听戏!”
“看吧,他果然还在生我气!”小公务员更加慌张了。
第二天,他特意刮了胡子,西装革履,亲自跑到将军办公室去道歉。结果直接把将军惹毛,让他“滚出去”。
切尔维亚科夫看着盛怒的将军,仿佛被宣告了死刑,浑浑噩噩回到家里,两腿一软倒在地上,就这么给吓死了。
故事虽然极端,但也足以说明:很多时候都是你以为的“领导以为”。而最终把人逼进死胡同的,也就是这些“你以为”。身在职场,与其多揣摩领导,不如多揣摩做事。
3、告知疫情期间最好喝瓶装水然后机智地撤下5个水杯
这个回答被多数网友视作最机智的做法,不带引号的那种。
不仅成功解决了问题,还尽可能避免了场面的尴尬。
有人问,这难道就不是回避问题了吗?
恰恰相反,想出这个解决方案的前提,必然是先直面“有6个领导却只有5杯水”的问题。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不一定落在问题框死的固有思维之中。
当初赵明刚升任荣耀总裁时,恰好碰上618各电商平台大促。
摆在他眼前的问题很严峻,他还没来得及对产品进行成本优化,也就意味着他们相比竞争对手,在618给不出较大的促销力度。
面对这个常规思维很难解决的问题,赵明却很敏锐地观察到消费者心理:
618、双11搞了很多年,所谓降价都是满满的套路,多数情况下厂商只是在用低价来清库存,并不能真正让消费者感到“占了便宜”。
于是赵明做出了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618活动期间,荣耀手机不降价,反而“涨价”1元,而这1元却能换购许多很实用的消费券和电影票。
这个促销方案的效果立竿见影,荣耀顺利夺得了618全平台销量冠军,为赵明的走马上任送上了开门红。
乔布斯曾说:“不要问别人需要什么,你的任务就是提供别人需要但却不自知的东西。”
你可能觉得领导会埋怨怎么少了一杯水,但领导真正顾忌的,却是用纸杯喝暴露在空气中的水,不是很安全。
那么当你洞悉这一需求,立刻换上瓶装水,那么“6个领导却只有5杯水”就不再是问题了。
这要求我们学会跳出眼前的局面,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方法。
当你在一条路上觉得山穷水尽的时候,不妨换一条路,也许就能迎来柳暗花明。
4、连分水都能成为问题的公司还留着做什么?
这个答案被许多网友称为“太过冲动”,哪有为一杯水辞职的?

但其实,这其中包含了很难得的归因思维。
少倒一杯水的确是小事,却很可能暴露了某些管理层面上的失职。
这些问题的根源如果不被挖掘出来,可能就会将整个团队置于隐患之中。
日剧《半泽直树》里有这么一个情节。
主角半泽参访一家有贷款意向的公司,在大厅等候时,他发现办公室的公共座机连续响了5分钟也没有人去接。
单凭这一点,他就判断这家公司的经营存在很大问题,如果把钱借给这家公司,很有可能面临收不回贷款的风险。
结果不出所料,行长一意孤行要给这家公司放贷款,后来公司迅速倒闭,给银行带来了5亿日元的损失。
《原则》一书里写道:“许多人的最大错误,是把问题的表象看成问题本身。”
水少倒一杯,补上就行了;
文件发错了,换回来就好了;
名单漏人了,加上去就得了。
看似每次都解决了问题,但其实只是把精力消耗在处理重复的问题上。
正确区分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有利于培养我们的归因思维。
区分这两种原因并不难,一般来说,直接原因用动词描述,根本原因则用形容词或状语表示。
例如,对于问题“有5杯水却来了6个领导”,直接原因是“某人少倒了一杯水”,根本原因则是“检查不到位”。
经济学家刘润有一次到中国火箭院参观,火箭院的梁书记问他:你知道火箭的直径为什么是3.35米吗?
刘润回答:“因为要用火车运输火箭,火箭的直径是由火车涵洞的宽度决定的。”
梁书记又问:“那是什么决定了火车涵洞的宽度呢?”
刘润答:“铁轨的宽度。”
梁书记接着问:“那铁轨的宽度是什么决定的?”
这下,刘润答不上来了。
梁书记说:铁轨的宽度,沿袭了电车轨道的宽度;
电车轨道的宽度,沿袭了马车车轮的间距;
马车车轮的间距,接近两匹马屁股的宽度。
所以说,火箭的直径,是由马屁股的宽度决定的。
正如梁书记所说:“这就是做火箭需要的精神,不断追问为什么,直到找到根本原因。”
真正的高手,习惯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是单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最后糊弄了自己,也搁浅了问题。
5、其实针对这个讨论,许多答案都有其可取之处。
当你看到别人的答案眼前一亮时,不用为自己没想到而心生沮丧。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思维模式,而每种思维模式又对应不同的看问题的角度。
最后,如果面试官问你:有5杯水却来了6个领导,你该怎么办?